索 引 号:
信息分类: 民俗民风
发布机构:
发布日期: 2018-04-02 08:00
标题: 其他民俗活动
文号:
时效:

其他民俗活动

发布时间:2018-04-02 08:00 来源:
| | | |


    高跷 传入已久为境内文艺传统项目,县城农村春节、元宵节等多有表演,由6人以上组成,每人脚踩高约一米木拐,化妆造型各异,有唐僧取经、工农商学兵等形象,伴鼓乐歌舞,上世纪50—70年代,农村多以高跷队歌舞,慰问军烈属、村干部等。

    秧歌 多在街头、广场进行,且歌且舞,形式活泼多变,且有乐曲相伴,表演人愈多愈能招来观众,清末、新平、大营盘、平远堡一带有“跑圈子”等形式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闹元宵等大型文艺活动中多有表演。

    旱船 城乡均有表演,多为两人一组一人坐船(扮女性),一人赶船(扮船翁)。一般以双船表演为佳,交叉走动,左摇右摆,如流水行走。

    车车灯 流传已久遍及境内城乡。清末民国年间,平远堡、新平堡一带已有活动。表演者三人,一人前边拉车,一人中坐,一人台拉车。前拉车者为表演主角,由戏班中丑角装扮成夫妇,手拿笤帚疙瘩,耳带红辣角作打人表演,或扮作老翁作调戏表演,多为双车车灯广场并列表演或转8字表演。其后面坐车、推车者表演同于旱船。

    跑驴 由河北传入,一般为8人以上表演,胸前置驴(或马等)臀后扎尾。扮骑驴(马)状,一手执疆绳,一手执鞭,驴(马)带铃铛,边舞边走,新颖活泼。

    狮子舞 三人表演,后人抱前人腰部,合披—布或麻制作的狮子皮,狮前一人手持彩球逗引,后随转扭,街头广场均可表演,也称狮子滚锈球。

    抬阁挠阁 四人抬一阁,阁中坐一人化装扮相,街头表演者为抬阁多见新中国成立前后,后渐少。一人肩上挠阁,阁上坐一人扮相小孩,下走上扭者为挠阁。

    大头人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多见于晚间文艺游行队伍,表演者带各种面具,步踏乐曲舞动。

    大型彩车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元宵节晚间演出。有中型以下车的单位,将车四周装饰把单位职能或目标等绘以图标,配以彩灯、彩塑、图文并茂,车后带发电装置车,供彩车,宣传文艺队伍活动用。

    威风锣鼓 中置大鼓周数人(双数)手执鼓锤,按一实施律擂动,以镲、小鼓相伴、大鼓音质为主,元宵节多见于彩车中载置、车行鼓敲、好不威风。

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相关解读
相关政策
相关稿件